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管線系統

污水下水道管線依功能主要可分為公共污水下水道管線及用戶排水設備兩類,其中公共污水下水道又可分為污水主、次幹管及分管網,全市主幹管計畫長度為4萬9,528公尺,完成率100%;次幹管計畫長度為7萬9,160公尺,完成率97.14%;分管網計畫長度為90萬5,000公尺,完成率92.36%。(資料截止日期:112年06月25日)

 

1. 主次幹管工程

 

臺北市污水下水道管線系統施工,依序分為主幹管系統、次幹管系統、分管網系統、用戶排水設備系統,為考量對當地交通之影響及管線特性,各系統施工皆採用最有利之工法施築,如:主、次幹管大多採用潛盾或推進工法施工,其特性為構築工作井,做較長距離之潛盾或推進,除可降低對地面交通之影響外,並可於交通主要幹道上做一定曲率半徑之轉折,減少工作井之設立。 

 

2. 分管網工程

 

分管網工程施工因大都位於巷道上,在狹窄且錯雜的巷弄中,本處特別引進圓形工作井及短管推進工法,利用其工作井設置尺寸小及一貫機械式施工特性,能於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井之設置,並利用覆工鈑臨時覆蓋,恢復交通,減低市民行的不便至最低程度。

 

3. 用戶排水設備工程及後巷美化

 

用戶排水設備工程大都於後巷施工,民國86年底以前因受市民後巷增設建物之阻礙無法先行拆除後再施工,以致部分管線在狹窄空間穿牆鑿洞,勉強施工,造成重力流排放之污水管線埋深受限,致坡度平緩影響水流速度,又無空間設置配管箱、陰井等防臭設備。為解決上述問題,於民國87年9月起對於既存阻礙施工者,勸導住戶將後巷自行清出一條至少寬1.5公尺之施工空間,另為解決防止臭氣回流及縮短施工工期,研發改良除臭盒、圓型塑膠配管箱、塑膠陰井等防臭、清理維護設施,使用戶排水設備系統更臻完善,以達到消除髒亂及改善環境衛生之目的。
鑑於為維持因施工而淨空之後巷空間,同時為了喚起鄰里社區間對於後巷的關懷,讓存在已久的問題能獲得改善,進而使得幽暗髒亂的後巷能夠綻放新的風貌,本處在相關局處共同協助下,自民國87年起配合用戶排水設備工程積極推動後巷美化計畫,使後巷美化成為兒童的遊戲、通學空間,美化的後巷為臺北市創造符合「文化、綠意、美質」之新景觀。

在用戶排水設備工程施工的同時,將後巷舊有瓦斯管、自來水管、雨水溝等設施一併配合免費更新,以維居家安全衛生,並配合後巷(防火間隔)淨空1.5公尺作為施工維護空間政策之施行,不斷創新研發接管模式、施工方法及機具、管材與相關設施,完成污水下水道接管的後巷空間,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對於環保意識高漲的臺北市民而言,正好符合其追求優質環境品質與生活空間的需求。